实验室在深海冷泉区拟娥螺适应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

发布者:水产学院责任人发布时间:2023-12-07浏览次数:13

海冷泉是一种特殊的海底地质现象,而拟娥螺作为深海冷泉的优势种,进化形成了特殊的适应深海冷泉生境的机制,在维持冷泉动物群落的平衡、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。近日,实验室构建了一个染色体级的深海拟娥螺基因组,初步揭示拟娥螺适应冷泉环境的分子机制。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《BMC Genomics》(中国科学院Q2区,IF=4.4)上发表。实验室宋林生教授、王玲玲教授和深圳大学卞超副研究员为此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,刘兆群和黄玉婷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。

深海拟娥螺的基因组大小约为 2.1 Gb,系统发育分析表明,深海拟娥螺在大约2.189亿年前从福寿螺分化而来。基因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,谷氨酸调节及相关基因出现扩张,嗅觉/化学感应基因的表达量较高,代谢、催化和运输相关基因表达量较低,表明深海拟娥螺可能已经进化出高度发达且敏感的嗅觉器官,用于定位和捕食,有助于其适应缺氧和寒冷深海环境。此外,许多参与H2S解毒的基因在肝胰腺中高表达,提示拟娥螺具有高效的针对亚硫酸盐的解毒机制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深海拟娥螺对黑暗、缺氧和富含H2S的深海冷泉生境的适应和进化机制奠定了基础。


1  论文实验设计及研究结果


该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(2018YFC0310802)等项目资助

论文链接: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article/10.1186/s12864-023-09760-0